传承清华精神 服务校友成长顺升网
太湖的山水曾浸润他童年的画笔
清华园的草木教会他读懂建筑的语言
从苏州走出的建筑大师
清华大学1985级建筑系校友查金荣
带着对家乡山水的深情
和清华园“自强不息”的烙印
用35载光阴潜心耕耘于方寸图纸间
他是“一部建院史,半座姑苏城”的书写者之一
更以“合一”哲学
为千年古城注入崭新活力
走进他的世界
看一位建筑师如何用匠心
让一座城在时代变迁中优雅生长
展开剩余90%查金荣
查金荣的老家在苏州郊区,太湖边上靠近东山的地方,风光旖旎、四季如画。“苏州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,小桥流水、江南水乡,还有苏州园林。”说起家乡,查金荣自豪满满。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,心中的山水便可以入画。
1985年,在江苏省重点中学木椟中学读书的他预考考了全市第一。清华大学到学校定点招生,查金荣取得了保送资格。“生物系那时刚好复系不久,我差点儿选择生物专业,不过老师建议说我文理都好,又喜欢画画,适合学建筑。这样我最后填报了建筑学专业。”
求学清华,铸栋梁基础
查金荣说年少时候所谓喜欢画画是相对随意的,到清华读建筑系后才开始上正式的素描、水彩课,寒暑假回家的时候,就到苏州园林写生。“建筑对我而言,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其潜移默化产生的影响,用语言不一定能全部表达,更多是思想上、心灵上润物无声的滋养和浸润。”
1988年,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(中)来清华讲座顺升网,与清华师生合影。右1为傅克诚老师,右2为查金荣
“上学时觉得清华特别大,从一处到另一处必须骑自行车,要不走起来费劲。不过校园很美,和苏州园林不同的北方的美。”查金荣说,“大学生活相对宽松,但清华的学业要求很严格,而且身边同学卧虎藏龙,我觉得必须严格要求自己,因此大学过得也不算轻松。现在回忆大学时熬夜、去图书馆抢座……还觉得挺有意思。建筑系的专用教室可以通宵使用的很多,做建筑设计熬通宵也很常见。”
查金荣说那时候师生关系特别好,他们经常一起采风,骑车到很远的地方,比如颐和园、香山、十渡等,有时骑整整一天。“系里有好几位苏州的前辈,比如汪坦教授。吴良镛先生的太太姚同珍那时快60岁了,跑得比我们还快,漫山遍野地教我们认植物。那时,我们知道清华的一草一木叫什么名称、是什么习性。等清华的植物认得差不多了,我们又到北京植物园等地继续认,还学习包括园林搭配等知识,这也为我日后进行设计打下基础。”
“我们上学的时候,改革开放没有几年。‘八十年代的新一辈’意气风发。在学校不光学习专业知识,还受‘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’影响,这也成为我身上的烙印,自然而然就觉得将来一定要为国家做点儿事,我想这是清华整体氛围、历史文化使然。留美幼童、西南联大、两弹一星……清华人的故事会对我们产生影响。”
大学毕业后,查金荣选择到苏州建筑设计院工作。“一是苏州是老家,二是各方面环境都合适。苏州是改革开放的先头部队,苏州开发区应该是国内最早的开发区之一。”他毕业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参与设计苏州革命博物馆。“1994年成立了苏州工业园区,园区的很多项目都是我们设计院参与建造的。当时园区内最早的一批楼,我都参与设计了。”建筑行业是需要积累的,在家乡的土地上,查金荣潜心深耕。跟着设计院的前辈学习,查金荣很快独当一面。随着工业园区的建设,查金荣慢慢开始做工厂、写字楼及住宅的规划设计。
1998年,查金荣选择去香港大学深造。那时国内房地产行业正在蓬勃发展,“我在港大读建筑学院的房地产专业,学习资产证券化等,当时国内对此还没什么概念,我觉得在中国内地将来也可能成为方向。这几年,苏州发展得很快,欣欣向荣,做建筑设计的有做不完的事。”
一部建院史,半座姑苏城
“做不完的事”,这个说法并不夸张。2023年,苏州设计院成立70周年时,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为其展览题写“一部建院史,半座姑苏城”,可见设计院之于苏州贡献的重要性。查金荣从1990年毕业起一直在设计院工作,其个人的成长与设计院的发展息息相关,设计院发展又赶上改革开放的黄金发展期,可以说查金荣的事业见证了苏州的发展。查金荣在设计院工作35年,由一名刚出校门的学子,成长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、江苏省设计大师、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。
上:新疆伊犁那拉提草原游客中心
中:江苏银行苏州分行(左),东山宾馆(右)
下: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
一系列亮眼的项目清单书写着查金荣的建筑大师人生:完成项目近200项,包括启迪设计大厦、新疆伊犁那拉提草原游客中心、太湖国际会议中心、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、苏州市会议中心改造、东山宾馆、江苏银行、苏州银行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,其中6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优秀设计奖;发表论文20余篇,著作1册,参编规范图集1册,参与编著《启迪科技城规划设计导则》。
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,查金荣也在积累沉淀建筑思想,这些思想也融入、体现在其匠心独运的设计作品中。
合一的思想
“枕河的重重民居,精雅的园林院落,一直镌刻在我的创作灵感中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,苏州越来越大,建筑越来越高,日新月异的同时却令人越来越陌生。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城市蕴藏着怎样的智慧?在高速发展的时代,传承城市人文精神的钥匙又是什么?”查金荣的答案便是“合一”。“天人合一”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:和谐、有序、共生,这也是建筑应遵循的原则,即通过建筑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,为人提供舒适的活动场所。
他创建的“合一工作室”正是以“合一”的建筑观为主要思想来深耕建筑设计,比如在设计公司搬迁到苏州工业园区的原办公楼——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9号时,“原办公楼由单层厂房改建而成,改建时,我们在厂房中间建造了两个庭院,形成一个院落式建筑,在周边加上一圈环廊,与外部的园林景观结合起来,实现了人与自然、环境的对话与合一。”
苏州工业园区中轴线
建筑设计需要考虑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协调。在设计启迪设计大厦时,查金荣“在人与自然、人与他人、人与历史传统等合一方面,选择了‘院落’与‘环廊’的苏州古典空间原型。将院落放置在裙房和主楼之间,形成了地面上的院落;在竖向上设置了7组通高的共享空间,暗合了苏州民居中‘七进’院落的空间意向;塔楼上每四层置入一环廊层,延续苏州园林中‘游廊’的意趣。‘空中庭院’和‘空中环廊’共同构成了新大楼欣赏周边城市美景的绝佳观景视角,其中布满绿植,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合一;作为员工工作与交流场所,充分激发员工互动与创新活力,实现建筑与人的合一;设计是对于传统民居院落格局与园林空间的传承,是现代与传统的合一。”
7个院落的剖透视图
“织补”与“链接”
当从单体建筑延展到城市更新,查金荣所积极倡导的“对话与合一”则强调建筑必须尊重城市与环境,融合历史与文化。他主张运用“织补”与“链接”的手法,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使之再生与活化。
“古城保护更新中我们首先是鼓励创新,但也要注意对追新求异的谨慎把握,一定要立足于苏州古城的场所精神和在地文化,要回应苏州城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优雅审美,做适合的、适度的、有思考的设计。”
“织补”和“链接”,既要尊重历史又要面向未来。查金荣说:“苏州古城的悠久历史、古城本身的生长过程,包括文物建筑、历史建筑、传统院落等这些肌理和格局,都要求我们在古城更新与活化设计中做到最大程度地保护,最小程度地干预。”
潘祖荫故居
他进一步解释说,“织补”是一种细致入微的、最适合精致的苏州古城的一种更新手法。比如他在平江历史街区做的一系列项目,潘祖荫故居改造、中张家巷等更新项目都是通过“织补”手法,对整个历史街区的肌理、功能、空间进行补充完善和点睛。而“链接”策略主要是强调有机融合和互动,这包含了对古城现有资源的梳理和整合,可持续地与现代城市需求相结合,从而更好地发扬特色。比如在苏州十全街做的更新改造项目,查金荣和其团队正是采取微更新的方式,不大拆大建,去除本不合理的建筑和设施,打通阻塞的空间,疏通水系、梳理街巷,激活古街活力。这条古街现已成为“网红街”。
苏州十全街
“织补”与“链接”两者结合,可以实现对古城历史文脉的有效保护和传承,同时推动古城的有机更新和发展。
绿色建筑
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的今天,查金荣对于绿色建筑也有自己的定义:以高效的设计和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,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和循环利用材料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、避免有害物质的使用,注重室内空气质量、温湿度控制、声学环境等方面的优化,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。
“我认为建筑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,它可以感知,可以自动调节。”查金荣说,“在户外天气晴好的工况下,通过智慧楼宇设定,电动窗早上6:30开启,8:30上班时关闭。通风换气次数可达19次/小时,这样的设置可为一早上班的同事提供最优的空气环境。”为解决西晒问题,通过屋顶气象站采集日照及室外温度信息,智慧管控系统可控制竖向卷帘:当室外温度达到28℃,卷帘自动下放,减少室内得热;当室外温度下降至26℃,卷帘自动收回,释放自然光线。
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,查金荣认为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:智能化管理、数字孪生技术、可再生能源集成、用户参与和互动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等。“未来的绿色建筑将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,变得更加智能、高效和可持续,同时也将更加以人为本。”
在建筑设计领域探索了三十多年,由古城更新、绿色建筑到新质产业,查金荣“合一”的观念没有改变,脚步也从未停歇。正如这位清华人自己所言,受自强不息精神的影响,“总要做出点儿什么”。查金荣的事业“三十而立”,愿他继续笃行拓界,以不竭的才华与创造力继续书写建筑人生,为苏州、全国留下更多的创新项目与活力地标!
查金荣
查金荣,江苏省设计大师,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。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。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、首席总建筑师。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、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优秀企业家、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。
来源 | 《清华校友通讯》复102期
发布于:北京市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